關注焦點
-
細菌膜蛋白酵素完整結構研究備受矚目
細菌膜蛋白酵素完整結構研究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發表後,成果相繼受到矚目,並旋由A-IBMN (Asia-Pacific International Molecular Biology Network) 及SciBX(Science-Business eXchange)等國際學術網站刊登摘要報導。
-
陳建仁發表論文指出,曾感染B型肝炎的婦女得肝癌的風險較高
該研究團隊發現,懷孕的婦女若有慢性、活動化或持續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即使在追蹤期間廓清血清中的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比起進入研究時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陰性的婦女,有顯著偏高的發生肝細胞癌的風險。
-
馬徹實驗室發表細菌膜蛋白酵素完整結構,尋找新型抗生素有譜
由於抗藥性造成醫院內致命性的感染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倘若失控,所造成的災難將無法估計。此次的研究,由馬徹主持並與翁啟惠院長合作共同發表於此一知名的國際期刊,此工作對瞭解細菌細胞壁的合成及發展針對抗藥性細菌的新一代抗生素將有非常重要的貢獻。這也是台灣第一個成功解構出來的膜蛋白結構。
-
陳鈴津教授發表幼童癌症免疫療法,第三期臨床實驗結果甚佳,受國際矚目
癌症的治療不易,治療期的患者多飽受痛苦;若癌細胞發生在幼童,則更是令人心疼!『神經母細胞瘤 (Neuroblastoma)』是一種罕見且治癒率極低的一種兒童癌症。
-
A-IMBN RESEARCH 摘要報導乳癌相關研究成果
本中心研究團隊於乳癌疫苗及乳癌檢測法的研究成果相繼受到矚目,並經A-IBMN (Asia-Pacific International Molecular Biology Network) 網站作摘要報導。
-
基因體研究中心獲『國際愛滋疫苗發起組織』挹注研究資金作疫苗研究
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團隊,近年來在醣化合物相關的疫苗研發多所進展,陸續獲得國際慈善基金會資助研究獎助金。最近並獲「國際愛滋病疫苗發啟組織」(International AIDS Vaccine Initiative, IAVI; Adding web site here) 獎助,於2008年7月起為期3年,資助由翁啟惠院長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用以開發預防滋病所用的疫苗。
-
中研院發展基因型疫苗證實可防阻禽流感
研究團隊針對導致禽流感的H5N1病毒研發出基因型疫苗,並證明用在小鼠身上對多種不同類型的禽流感病毒有極佳的保護力。這個研究可望日後發展成可預防多種流感病毒的疫苗,也替禽流感可能造成人類致命性威脅的隱憂提供了一個定心丸。
-
『醣』化學生物研究新突破 – 醣晶片及醣蛋白之合成
人體中百分之九十的蛋白質是『醣蛋白』,也就是含有各式醣分子的蛋白質分子,例如,所有已知的抗體,全都是醣蛋白。近期的科學研究屢屢將感染性疾病及癌症的最終克服機制,指向某種醣分子與其受體醣蛋白之間的作用關係。
-
醣分子抗癌疫苗及測癌晶片,針對癌症幹細胞發表最新突破
俗話說『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癌症治療的困難點,就在於治療之後,癌細胞仍會復發、也可能轉移。科學界近年來的研究顯示,癌症細胞中也有幹細胞的存在。
-
陳建仁團隊發表「引發肝癌風險的B型肝炎病毒之基因型與突變型」
全球4億的人口,包括台灣百分之十八的成年人,是B型肝炎病毒(簡稱B肝病毒)的慢性帶原者。B型肝炎會演變成肝硬化和肝癌,全球每年有50萬人因此死於肝癌。
-
創新「克流感」、「零流感」的製程,流感新藥開發又一突破
威脅全球的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僅在最近一個月內,就連續在中國廣東、香港、巴基斯坦等處造成恐慌。繼2007年九月,基因體中心研究人員第一次公佈可同時抗禽流感與人類流感的新藥「零流感」(Tamiphosphor)後,該研究團隊持續於「零流感」的藥性與製程上作改進,近日於國際首屈一指的 Angewandte Chemie 期刊發表其最新研發成果,該期刊之編輯一致推薦,以「熱門論文」(Hot Paper)方式將該訊息迅速推廣給科學界。
-
蔡明道團隊發現新的DNA損傷修復機制之調控
基因突變的累積與癌症的發生已被證實為因與果關係,而基因突變的發生主要是DNA損傷後未能及時修復所造成的。出錯的DNA複製以及日常生活中生物體DNA對於紫外光、輻射線、毒素或一些致癌物質等的威脅,都會造成基因的突變。
-
跨領域合作,成功研發病毒受體篩選新法,有效對峙『登革病毒』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約有五千萬人被登革病毒感染,約五十萬人必須住院治療,嚴重併發症-登革休克症候群的致死率高達一至四成。迄今尚無有效的治療方式,全世界五分之二的人口,約二十五億的群眾,都受到登革病毒的威脅。
-
基因體研究中心基因調控新發現
生物體之所以具有複雜的器官與功能,端賴細胞核中攜帶遺傳密碼的DNA在個體成長的關鍵時刻被轉錄為RNA,RNA再被轉譯為角色各異的蛋白質,執行生物體各功能。然而,人類基因序列已全數解出,生命密碼之謎卻更為複雜難懂!
-
翁啟惠團隊發明兼具防堵與抑制HIV病毒的疫苗新法
愛滋病毒是一個難纏的對象,全球醫藥科學界已經有十多種運用提昇免疫力來預防愛滋病毒的疫苗,在臨床實驗過程中都相繼失敗。根據翁團隊表示,這個新法在愛滋病毒疫苗的研發之路,及時提供一新方向。
-
新突破方法開發新抗生素
因為盤尼西林的發現,人類在與細菌的戰爭,算是贏得了第一回合。半個多世紀以來,因為抗生素的濫用與誤用,造成嚴重的抗藥性問題。現在,變種細菌似乎蓄勢待發,全球多起致命性的醫院內感染案例,似乎都與之有關;醫療界再度陷入尋找有效抗菌新藥的窘境。
-
功能基因體研究群發現關鍵酵素,可解決抗生素失效困境
『抗生素』是近代醫學用於治療細菌感染的藥品。當病人有細菌感染的現象時,一般醫生會從盤尼西林或青黴素等第一線抗生素開始用藥,若病患無反應再換更強的藥物,目前最後所能用的重藥就是『萬古黴素』。
-
中研院團隊成功研發「零流感」,治療人禽流感都有效
2003年所發生的SARS疫情震撼全球,新型感染性病毒不但能短期內無遠弗屆,也能讓醫療體系束手無策。從那時起,中研院基因體中心就有一組研究人員,專注在尋找疫苗或小分子藥物以預防及治療新型的感染性病毒。該研究團隊最近公佈其具突破性的抗禽流感與人類流感的新藥,命名為「零流感」。
-
中研院團隊發表新型超感度醣晶片
「醣晶片」是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所領導的研發團隊的研究重點之一。該團隊最近又有突破性的發明,僅用一小片玻璃材質的醣晶片,就可在極短的時間內,方便準確的診斷癌症腫瘤、細胞感染以及病毒感染類的病症。這個方法可用於臨床診療,大幅改進醫療品質。
-
鑑定醣蛋白質的新技術突破
蛋白質的醣化影響著其結構及生物功能。人體中超過百分之九十的蛋白質屬於醣蛋白。幾乎細胞發炎、癌細胞擴散,都和蛋白質醣化過程中發生變化有關。
-
基因體研究中心發表抗癌新藥
現代人談癌變色,不但是因為癌細胞複發轉移莫測,也在於在傳統醫療過程中,病人接受化療時痛苦難熬。因此,越來越多另類療法出現,許多人企圖由免疫機制尋找出與癌細胞達到制衡效果的可能性。
-
質譜儀技術更上一層樓,提昇萬倍時效,測當今質譜儀之不可測
這個研究團隊的研究基礎,來自於陳仲瑄於1997年間所發明的LIAD-MS (Laser Induced Acoustic Desorption Mass Spectrometry)之延伸。曾長期任職於美國國家實驗室的他表示,這個原始創見的構想來自於『超音波洗滌機』的聯想。
-
醣探針研究影響持續擴大
有關『功能性醣質體學』的研究確實是方興未艾!科學界發現,醣化修飾所影響的層面,是細胞生長發育的關鍵點之一,稍有閃失,就可能造成某種疾病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