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焦點

  • 專題報導

    舊天然物新靈魂 小分子抑制劑復活重生

    為了在環境中生存,許多天然物配備了藥理活性,這也成為人們治療疾病聚焦的標的物。然而,天然物的生物活性機制多樣且複雜,在研發入藥的過程中,「副作用」的產生往往讓研究人員傷透了腦筋,如何去蕪存菁地將藥理活性發揮在醫療上,成為藥物開發前期的研究重點。

  • 專題報導

    細胞直接接觸是引發胰臟癌轉移的關鍵

    胰臟癌號稱沉默的殺手,早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與不適,一旦發現,多已進入癌症後期或轉移擴散,即使接受手術的治療,仍有80%的患者在術後復發,在治療上十分棘手。本中心李文華院士和助研究員胡春美的團隊近日發表的成果證實,癌細胞的生成和轉移,除了癌細胞本身的特性之外,也與癌細胞所處的周遭環境有關。

  • 專題報導

    預測B肝功能性痊癒 血清指標sPD‐1出線

    隨著各種抗病毒藥物問世,讓過去十分猖獗的慢性B型肝炎獲得有效的控制。但是這些藥物要達到患者血清B肝病毒表面抗原消失(HBsAg loss)或轉陰(seroclearance),亦即所謂的功能性治癒(functional cure),可能要耗費數年。本中心副主任楊懷壹團隊,運用長期追蹤世代(REVEAL study cohort),歸納出B型肝炎進展的重要危險因子...

  • 專題報導

    甜蜜的陷阱 高糖飲食伴隨致癌風險

    本中心李文華院士和胡春美助研究員的研究團隊曾於2019年發表,胰臟細胞處於高糖環境,容易引發DNA損傷而造成致癌KRAS基因的突變,進而啟動癌化。現在經由動物實驗,證實高糖飲食習慣容易在胰臟造成糖代謝異常,是引發胰臟組織DNA損傷的關鍵原因。除此之外,他們進一步證實乙醯葡萄糖胺(GlcNAc)...

  • 專題報導

    澄清聲明

  • 專題報導

    由內而外的治療關鍵 有機/無機奈米粒子嵌合外泌體之新思路

    自2013年科學家James E. Rothman、Randy W. Schekman與Thomas C. Sudhof以揭示外泌體(exosomes, Exos)等細胞內囊泡之運輸調控機制問鼎諾貝爾獎後,原本被認定主要功能僅為運輸細胞廢物的外泌體,因在疾病早期診斷與治療方面有顯著的成效,從科研圈嶄露頭角,逐漸成為學界寵兒。

  • 專題報導

    大自然為師 解鎖酵素StnK3翻轉生物合成路徑

    自癒力是一種生物的本能,觀察天然界中生物自我療癒的過程,我們發現生物體中存在著許多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可以抑菌抗發炎、抗腫瘤抗癌,並與免疫調節功能息息相關。從天然界中尋求生物活性物質,並且從它千變萬化的化學結構中,找出具有活性的化學實體,為新藥研究提供新穎的先導化合物,成為另一帖迎戰致病菌抗藥性問題的良方。

  • 專題報導

    迎戰新冠變種病毒 去醣化棘突蛋白疫苗提供更有效的保護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已經造成全球四億四千萬人確診,並有超過六百萬人染疫死亡。時至今日雖已有許多COVID-19疫苗可供使用,但由於SARS-CoV-2病毒變種能力超強,極有可能擺脫當前疫苗誘發的保護,讓已經接種疫苗的人仍然有再被感染的可能性。如何讓疫苗具備應付變種病毒的能力,產生完整的保護,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難題。

  • 專題報導

    終結新冠疫情新曙光? 廣效新冠肺炎RNA疫苗

    自2019年12月爆發而造成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疾病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 ,於25個月內傳播全世界且不斷的突變,造成超過4.1億人感染和580萬人死亡。接種疫苗是目前控制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最有效的策略,疫苗的作用主要是誘導保護性抗體以辨識病毒表面蛋白[棘突蛋白]並引發T細胞免疫反應。然而,新型冠狀病毒的高突變率可能會導致疫苗失去其效力。為了克服這個問題,翁啟惠院士及林國儀和馬徹教授的團隊致力於研發廣效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

  • 獲獎與人事動態

    翁啟惠老師獲頒Tetrahedron Prize

    本院翁啟惠院士於今(2022)年7月獲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出版集團愛思唯爾(Elsevier)頒發「四面體有機合成創新獎」(Tetrahedron Prize for Creativity in Organic Synthesis),表彰其在有機合成領域的創新貢獻。翁院士也是臺灣首位獲得此獎項的學者。

  • 獲獎與人事動態

    110年度優秀博士後/助理/學生表揚

  • 專題報導

    面面俱到 新型奈米材料FePt@MMT開創複合性醫療用途

    磁振造影(MRI)是診斷癌症常用的工具,但是對於深層器官還是有其限制,尤其肝臟會吸收鐵離子,使得以鐵為基底的顯影劑,有失精準。而現今臨床上使用的釓類顯影劑(Gd3+),則會在人體堆積,產生重金屬毒性,規範一年只能使用一次。

  • 獲獎與人事動態

    首位醣科學家 翁啟惠院士獲頒威爾許化學獎

    2021年威爾許化學獎於9月8日揭曉,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翁啟惠院士獲頒此一獎項,成為台灣第一位獲得此一殊榮的科學家。

  • 獲獎與人事動態

    2021未來科技獎獲獎喜訊

  • 專題報導

    轉動魔術方塊的推手 Prp28掌控基因剪接準確度

    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接觸過魔術方塊。快手甚至可以在十二秒內就把六個面都轉好,熟練精確度讓人瞠目結舌。很少人知道在基因的世界裡,也存在著類似魔術方塊的一部機器-剪接體 (Spliceosome),它靠著推手的協助,一步一步地轉動調整,直到到達正確的位置,然後執行剪接基因的任務。

  • 專題報導

    根治慢性B肝現曙光:Siglec-3 (CD33)是B肝病毒的免疫檢查點

    慢性B型肝炎病毒(HBV)是亙古以來糾纏人類的老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B型肝炎影響全球約2.57億人,在華人地區,包括大陸地區、台灣和東南亞,特別盛行,平均造成每年約88萬人死亡。

  • 專題報導

    CLEC18A基因單一胺基酸的變異可倍增抗病毒的免疫力

    CLEC18A是C-型凝集素(C type lectin)的一員,而C-型凝集素一直被認為與生物體內的免疫反應相關。基因體中心特聘研究員謝世良團隊發現,CLEC18A在抗病毒的免疫反應中,擔任監測哨兵TLR3的助手,兩者結合會增強免疫訊號的傳遞。此外,CLEC18A基因序列第339號胺基酸所展現出的兩種型態,對訊號傳遞產生了不同的效果,顯示出單一個胺基酸的變異,就足以改變體內的免疫反應。這個研究的論文已發表於Communications Biology

  • 專題報導

    簡化「新冠病毒」用藥「瑞德西韋」製程,為新型傳染病「立百病毒」的防禦做準備

    「新冠肺炎」的疫情在全世界已經延燒多時,隨著新的突變種陸續被發現,完全沒有消停的跡象。美國吉利德科學公司 (Gilead Sciences, Inc.) 研發的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相繼獲得美國、日本和歐洲各國批准,成為全球第一個獲證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台灣食藥署也批准有條件上市。

  • 專題報導

    李文華團隊從細胞癌化環節內找出胰臟癌轉移的罩門

    治療胰臟癌棘手的難題之一,就是確診時通常癌細胞已經轉移了!中研院基因體中心李文華研究團隊持續鑽研,不但確認IL-17RB對於胰臟癌的轉移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並循線摸索出更清楚的癌化訊息傳遞機制,他們打造出胜肽藥物,專一的阻斷致癌訊息傳遞,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和轉移,從動物實驗上,獲得顯著的成效,可以有效延長罹胰臟癌小鼠的壽命,而且不會影響正常的免疫反應,證實出這個線索可以提供抑制胰臟癌轉移的最佳解決方案。

  • 專題報導

    橋粒蛋白DSG2是牽動乳癌生成與轉移的要角

    由於醫療科技的日新月異,乳癌的平均五年存活率已高達90%,但是,轉移復發仍舊是患者的噩夢,一旦發生轉移,五年存活率從90%陡降到30%。因此,目前乳癌治療的重點,除了針對原發性腫瘤外,更重要的是得想辦法不讓癌細胞轉移。

  • 專題報導

    從現有藥物和保健品找出有效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藥方

    2020年COVID-19挾著驚人的傳染速度席捲全球,面對這一個不斷改版升級、至今已經有三十萬種突變的對手,各國無不卯足全力應戰。在疾病的預防上,近來多家藥廠的疫苗陸續上市,但是這次面對的是隨著地域隨時改裝自己、隱入人群的智慧型病毒,中研院院士翁啟惠的團隊分析「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病毒基因資料庫,發現在病毒棘蛋白1273個氨基酸序列中,有超過 1000 個氨基酸會產生突變。因為病毒的突變不斷的在進行,對疫苗及抗體的發展是一大挑戰。

  • 專題報導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登峰計畫成果(2006-2020)

    自2003年SARS疫情爆發後,有鑑於我國尚未建立自己的完整研發能量以因應突發的新興傳染病及其他重大疾病;加上中研院的基礎研究也緩不濟急,尚未銜接轉譯研究,將基礎研究成果加以驗證,並經由技轉,進行產品的創新發展。為此,李前院長爭取額外特別經費,邀請翁啟惠院士於2003年回國擔任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並於2005年受命統籌規劃與推動登峰計畫,自2006年開始執行,當時基因體研究中心相關領域研究人員尚未到位,故決定邀請院外臨床醫學專家學者及院內新藥研發及病毒研究同仁加入,歷年來共有院內11所,院外8單位,超過110位研究人員及90個實驗室共同參與研究。

  • 獲獎與人事動態

    109年度優秀博士後/助理/學生表揚

  • 專題報導

    TDP-43 是讓阿茲海默症加速惡化的幫手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失智症並不屬於正常的老化現象,而是一種大腦疾病。其症狀不僅是記憶力減退,還會影響其他認知功能,包括語言、空間感等各方面的退化,嚴重程度足以干擾日常生活。

  • 專題報導

    嵌合並單醣化血凝集素,做出可抗人及禽流感的廣效疫苗

    雖說接種疫苗是預防流感的最好方法,流感疫苗的施打也已經行之多年,但是,流感病毒不斷地突變仍然是科學家的痛。打造廣效流感疫苗,對抗各種異株(cross strains)和不同亞型(cross subtype)病毒成了終極目標。

  • 專題報導

    白扁豆萃取蛋白可阻斷新冠病毒入侵

    基因體研究中心的一個研究團隊,集結多年來在傳染疾病、醣蛋白、以及中草藥等領域的研究心血,找出了一個簡易可行的方法,不但能成功防止多種流感病毒入侵,更能夠有效阻斷新冠病毒的傳播。這個研究由馬徹老師主導,並在研究期刊Cell Reports發表論文,詳述他們的發現。

  • 專題報導

    首創可攜式質譜儀 瞄準生物分子檢測

    還記得電腦小型化的過程嗎?當年擁有IBM巨型電腦的單位是多麼的神氣,要進入機房還得先換上拖鞋!後來,小型化的推展就像浪潮來襲,一波還比一波強,今天,人手一機,能做的事,遠超過那台放在機房裡被膜拜的巨型電腦。

  • 專題報導

    發掘三醣體可抑制硫酸酯內切酶 解退化性關節炎初始機轉之謎

    隨著年紀漸長,許多人受關節退化所苦。事實上,退化性關節炎大多來自於軟骨組織的磨損,軟骨組織包覆在膝蓋骨上提供緩衝的功能,一旦軟骨組織變薄變少,開始磨損,就會導致退化性關節炎。

  • 專題報導

    「被圈住的心靈!」首度建構自閉症腦組織的環狀RNA與基因間調控網路圖譜

    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是一種腦部發育障礙所導致的複雜疾病,患者往往在社交溝通、互動及表達上有障礙,成因目前仍未有定論,普遍認為與遺傳及基因變異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