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
首揭酵素利用蛋白質與受質間氮氧硫鍵橋化學–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逆轉勝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為廣效性抗生素,是臨床上治療細菌性感染的重要藥物,其作用機制是與細菌核醣體結合抑制蛋白質的生成,進而殺死或阻止細菌持續滋長。
-
新興抗生素標靶 膜蛋白FtsBLQ結構與機轉模型首度曝光
抗生素的發明,讓我們在與微生物的對抗賽中往往是常勝軍。也或許是驗證了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曾說的:「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同樣也是生命體的微生物亦會藉其優勢演化,變得更難以撲滅,人類正面臨著「超級細菌」感染的危機之中。
-
高度表達PODXL 突破8細胞胚胎異種嵌合效率新里程碑
人體免疫排斥、器官捐贈數量與其保存方式限制等因素,綜觀全球,器官移植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為解決這類醫療需求,幹細胞研究於再生醫學中屹立不搖。
-
預防變異 解析新冠病毒棘狀蛋白上中和抗體結合熱區又一突破
新冠肺炎疫情隨著疫苗施打普及率提升與群體免疫效應等催化下日益趨緩,各國分分解封。然而近期所產生的新型變種病毒株仍具備威脅,不容小覷。
-
被圈住的心靈Part II: 探討基因型、環狀RNA與自閉症間的因果關係網路
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是一種腦部發育障礙所導致的複雜疾病。自閉症的盛行率逐年攀升,在已開發國家中盛行率約為1-2%。
-
MEX3A抑制p53介導的鐵依賴型細胞死亡以促進卵巢腫瘤生長
婦癌研究中,相對於廣為民眾熟識的乳癌與子宮頸癌,卵巢癌是較少被關注的領域。
-
結合抗CLEC5A單株抗體 院內感染新方針
綜觀全球院內感染的常見菌種中,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可說是最常見的致病菌之一。
-
過度磷酸化TDP-43蛋白在神經退化疾病的機制現形
本中心陳韻如研究員長期投入在與蛋白質錯誤折疊相關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研究。
-
首揭IL-17RB抗原晶體結構 單株抗體邁向人類化
基因體研究中心馬徹研究員與李文華特聘研究員團隊解開IL-17家族中的IL-17RB如何促進癌症生長的機制,並且開發出適用在人體上的中和單株抗體1B12用來抑制這項機制。在原位癌實驗鼠模型中,顯示1B12可以有效減緩胰臟腫瘤的生長與轉移。
-
CLEC5A和TLR2是SARS-CoV-2冠狀病毒引發肺栓塞的關鍵
COVID-19席捲全球,奪去三百多萬人性命,造成嚴重的災害。COVID-19病原體為SARS-CoV-2的冠狀病毒,主要感染呼吸道,出乎意料的是有些感染者出現血栓症狀,嚴重時可能致命。

